2022年党课结业考试论述题

来源:党课下载 发布时间:2022-05-25 13:18:02 点击: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党课结业考试论述题,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2022年党课结业考试论述题

党课结业考试论述题20224篇

党课结业考试论述题2022篇1

杨格计划:20年代末协约国提出的新的德国赔款计划。1929年6月,在美国的赔款委员会代表杨格领导下,提出新的赔款方案,即杨格计划。该计划规定:德国赔款总额为1210亿金马克,为期59年。前30年平均每年支付20亿金马克,成立国际清算银行,负责接受并管理赔款问题,取消德国的铁路与工业证券,取消协约国对德国财政的监督,使德国赔款商业化。1929年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爆发,德国停止支付赔款,1932年杨格计划停止实施。

库尔斯克会战:在莫斯科会战和苏军冬季反攻胜利后,苏德双方都急需休整。双方在修正后都准备更大规模的决战,以夺取战争的主动权。这次地面交战和空战持续了一整天,成为二战中最激烈的交战。反攻的结果,沃罗涅日方面军并未歼灭德军的突击兵团,但德军装甲部队的进攻在普罗霍罗夫卡战斗中被阻止了。法国历史学家康斯坦丁认为,库尔斯克会战是二战的最大战役之一,以德军的空前惨败而结束,这影响了德国与同盟国之间战争的整个进程。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性质及影响

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战,究其根源首先是帝国主义时期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性的加剧,导致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强烈要求重新瓜分世界。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阶段发展到以垄断为特征的帝国主义阶段,各国政府代表本国垄断资本集团为获取最大限度的垄断利益,积极推行对外扩张和侵略政策,在世界各地以武力争夺殖民地。老牌殖民帝国英、俄、法占据了世界绝大部分殖民地,而经济发展迅速、国家实力急剧膨胀的德、日、美等新兴的帝国主义国家所拥有的殖民地却相对很少,这种经济发展和殖民地分配的不均衡导致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尖锐起来,新兴的帝国主义国家强烈要求瓜分老牌的帝国主义国家的殖民地。其次,资本主义国家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和国内阶级矛盾的尖锐化也使帝国主义各国统治不稳,各国纷纷扩军备战、寻找同盟,企图通过对外发动侵略战争来缓和国内阶级矛盾。

性质: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帝国主义战争,对交战双方来说都是非正义的战争。尽管塞尔维亚是为了保卫自己的主权和独立而战,它所从事的战争具有正义的民族解放战争性质,但这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整个战争的非正义性。①从战争的起因来说,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各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必然结果,是帝国主义国家为重新瓜分殖民地而发动的;
②战争过程中,各帝国主义国家提出的战争目标和瓜分领土的要求,露骨地显示了这次战争的侵略性质。英国的目的是为了打败德国,保持世界霸权地位,日本是为了抢占德国在中国和太平洋的势力范围和殖民地等等。③从战胜国对战败国的处置看。

影响:1.第一次世界大战使各国人民蒙受了空前的灾难。死亡人数和经济损失巨大。

2. 第一次世界大战,使帝国主义各国的力量对比发生了变化。德国战败,割地赔款;

奥匈帝国彻底瓦解;
英法受到削弱;
美国,一跃成为经济强国。

3.第一次世界大战促进了各国的革命运动。在俄国十月革命影响下,德国和匈牙利等 国,也先后爆发了革命,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兴起。日本勾结英法美等国,企图侵略中国而激起中国人民的强烈反对,导致爆发伟大的“五四运动”。

4.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验,对军事学术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战后出现的总体战、 闪击战、坦克制胜论、空军制胜论等各种军事理论的出现,都是从不同角度总结大战经 验的结果。

1、华盛顿会议召开的背景、主要内容及意义。

背景:
1 .一战期间,日,美在中国及太平洋地区争夺利益的矛盾尖锐。2 .美、英 、日掀起海军军备竞赛,争夺还上霸权。3. 列强为缓和矛盾,重新分割太平洋地区的势力范围。4.美国在巴黎和会的外交失败,促使另谋出路。

主要内容:一,英法日美签署《四国公约》,相约互相尊重他们在太平洋区域属地的权益。二.美英日法意五国签订了《限制海军军备条约》,规定五国海军主力舰的吨位为5:5:1:1.75:1.75。三.美英日法意荷比葡中签署了关于中国问题的《九国公约》,宣称尊重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实为使中国门户开放,掀起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

意义:华盛顿会议使帝国主义国家在远东太平洋地区的殖民利益占有格局得到了调整,形成了华盛顿体系,使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进一步得到了缓和,但并未从根本上消除战争的隐患。(1)华盛顿会议是巴黎和会的继续;
(2)它在承认美国占优势的基础上,建立了帝国主义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新秩序”;
(3)从而最终形成了以帝国主义战后国际关系的新格局,即所谓“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2、什么是“委任统治”制度?其实质如何?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帝国主义战胜国所建立的通过国际联盟对战败国的殖民地进行再分割和统治的一种制度。《国际联盟盟约》规定,战前(甲)奥斯曼帝国(土耳其)所属近东部分地区、(乙)德国所属非洲殖民地、(丙)德国所属西南非和太平洋诸岛,均由国际联盟委任英国、法国和日本等国进行统治。被统治的殖民地称为委任统治地,受委任进行统治的国家称为受委任国。受委任国的任务,对甲类委任统治地,是给予行政“指导及援助”;
对乙类委任统治地,是根据所规定的条件将其作为单独的领土担负地方行政责任;
对丙类委任统治地,是按照各种保证将其作为自己领土的组成部分加以治理。在形式上受委任国与委任统治地是一种“保护”关系,受委任国对国际联盟负责,须就委任统治地之情况向行政院提出年度报告。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成立联合国时,甲类委任统治地,如伊拉克、叙利亚和黎巴嫩,均已成为独立国家;
而乙类和丙类委任统治地,则被转为联合国托管制度下的托管领土。

实质:委任统治制度的使用范围主要是德国原先的殖民地和奥斯曼帝国近东的部分领土。实际上大国瓜分殖民地的虚假外衣。

5、一战后,德国的赔款问题的解决及其影响:1.巴黎和会:德先付20亿金马克。1926年赔偿委员会会议,确立总数为1320亿金马克,42年年限。2.面对德国“鲁尔危机”和法国财政困难,美英开始操纵德国赔款问题,“道维斯计划”为规定德近期赔款数额及赔款来源。3.“杨格计划”大大缩减了德国赔款问题,使德国收回一些经济上财政上的主权。4.在经济危机的打击下,德国财政困难,美国担心德国经济崩溃会影响欧洲政治经济秩序和投资利益,颁布“胡佛缓债令”各国被迫接受。5.1932年《洛桑协定》后,德国不再支付赔款,希特勒上台后干脆取消赔款义务。德国赔款问题最终不了了之。

新经济政策 背景:1.连年战争使苏俄的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日用物品严重缺乏,人民生活困苦不堪。2.经济破坏造成严重的政治后果,缺乏粮食和原料使多数工厂无法开工,许多工人离开工厂跑回农村。3.1921年3月,俄共(布)“十大”召开,列宁在会上作了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报告,开始了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的过渡。

内容:第一,农业方面:1921年3月21日颁布《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法令,规定农民交纳粮食税后,剩余的粮食等农产品可以到市场交换物品。第二,工业方面:在坚持发展社会主义大生产和国家掌握国民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将部分国有企业以租借制和租让制的形式转变为国家资本主义企业。第三,流通方面(商业方面):废除国家配给制和国家贸易垄断制。在坚持国家计划领导的前提下,实行自由贸易制,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

历史意义:1.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使1921年春天的危机迅速消失,生产稳步恢复。使苏维埃政权日益巩固。2,它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为在苏联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条件。3,它的一些原则和经验,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是马克思产义理论的重大发展。

如何评价斯大林模式:

斯大林模式是指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在斯大林的领导下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形成的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及其运行机制。其主要特点是高度集中,即政治集权、经济集中、思想集控,曾经发挥过重要作用,但也存在致命不足。

形成背景:1、在实践上缺乏经验2、封建主义影响深远3、国际环境的影响4、斯大林在理论上的片面性。

斯大林模式的基本特征:1、实行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2、实施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战略。3、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4、实行政治上的高度集权。5、文化上实行高度的集中。

斯大林模式的功绩:斯大林模式在其形成之后的一段时间内,以较短的时间把苏联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建设成为强大的工业国,使苏联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而为在二战中打败法西斯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二战后,这种模式使苏联在较短的时间里完成了经济重建,其发展速度远远超过其它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并且在其它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初期,也起过积极作用。

斯大林模式的局限性:在所有制形式上比较单一,没有充分意识到在生产力还不够发达的条件下非公有制经济的积极作用,而且公有制的内涵以及实现方式上也趋于简单化,没有充分意识到公有制的具体实现形式,要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丰富与多样化;
在资源配置方式上,没有看到资源配置方式可以是多样化、多层次性的,忽视甚至否定市场经济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
没有及时调整过分强调重工业的经济发展战略,造成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密切相关的轻工业、农业发展较慢,人民生活没有得到相应的改善与提高。治上不够民主,搞个人极权,对持反对意见的人肆意排挤、打击报复。

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过程: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的影响下,印度掀起民族解放运动高潮。为了巩固殖民统治,英国一方面准备宪政改革,安抚和拉拢印度上层阶级,另一方面加强镇压。1920年9月,甘地提出非暴力不合作计划。在甘地号召下,人民举行罢工、集会游行等,成一股反英洪流。但是运动很快超出非暴力斗争范围,甘地闻后急忙制止。国大党通过巴多利决议,谴责群众“越轨”行为,决定无限期地停止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失败原因:印度的民族资产阶级非暴力一种政治策略,随着民族解放运动的深入和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甘地的宗教的非暴力原则同资产阶级的策略原则屡屡发生冲突;
它同人民群众的革命要求更是格格不入,一方面他积极吸引广大人民群众参加反帝政治斗争,号召不惜一切反对英国在印度的殖民制度;
另一方面,又坚决反对群众的任何暴力反抗行动,多次停止不合作运动,延缓了民族独立运动胜利的进程。

如何评价凯末尔革命

凯末尔革命的胜利,结束了奥斯曼帝国600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和神权统治,建立了土耳民主共和国。凯末尔革命的胜利,使土耳其摆脱了民族危机,为发展民族经济、文化和社会进步,创造了前提条件。建立民族国家体系,是20世纪亚洲非洲民族民主运动发展的趋势。建立民族国家后,进行现代化改革成为落后国家的当务之急,也是以后独立民族国家走向富强的道路。土耳其共和国成立以后所进行的、以世俗化为特征的现代化改革,具有深远意义。

世界性经济危机的爆发

(1)原因:①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②主要原因:生产和销售的矛盾,金融市场不稳定③直接原因:纽约股票市场崩溃

(2)时间:1929年~1933年(3)特点:来势猛、范围广、时间长、破坏性强

(4)影响:①加深了各国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各国采取不同对策走上不同道路,一些国家走上了对内实现法西斯专政,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
而另外一些国家仍然坚持资本主义的民主政治,反对法西斯侵略扩张的道路。

②加剧了世界局势的紧张。

罗斯福新政

(1)背景:
①经济危机引起了政治危机,严重打击了美国。

②人民不满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罗斯福“新政”口号赢得广泛支持。

(2)目的:①直接目的:尽快摆脱困难,实现经济复兴。

②根本目的:维护资本主义制度

(3)特点:采取政府对国家经济全面干预的办法。

(4)内容:整顿金融;
调整农业;
工业复兴法(中心措施);
以工代赈。

(5)实质: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作出的政策调整,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即实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6)影响:①减轻危机对美国经济的破坏,缓和社会矛盾,遏制美国法西斯势力。②不能从根本解决经济危机。

3.各国反危机的措施及启示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反危机的措施一般分四类:

(1)美国一类:采用罗斯福新政(1933-1939)强化国家干预,同时保持资本主义自由企业制度。(2)英法一类:英国实行保护关税,协调帝国内部关系,通过威斯敏斯特法案,实行帝国特惠制;
法国调整劳资关系,改革税收制度等。

(3)北欧国家一类:普遍出现社会民主党、工党掌权的政府,实行被称为中间道路的福利国家政策,实行保障就业,调整扩大社会保险,多种合作。

(4)德意日一类:强化国家对经济的直接干预,实施法西斯管理,推行国民经济军事化。

英法推行绥靖政策的原因
 (1)英法在一战后经济地位和军事地位仍因战争受到了巨大的削弱。使其试图通过满足侵略者部分贪欲的方法来维持自己的既得利益
 (2)战后英法两国国内政治状况也极为复杂,30年代经济危机使英法两国政局动荡,内阁更换频繁。

(3)第一次世界大战充分显示了现代战争的残酷性。因此,战后在英法等国中出现了一种不惜代价避免战争的和平主义思潮。 

(5)英法资产阶级对社会主义苏联的本能仇恨,对弱小国家的固有蔑视。


(6)希特勒竭力造成一种似乎惟有共产国际,惟有苏联才是德国敌人的假象,英法统治集团相信了这一点。

后果: 绥靖政策产生了哪些消极影响? 
答:①绥靖政策的最大影响是纵容了法西斯的侵略,助长了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气焰,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而绥靖政策的主要执行者英、法,首先遭到了德国法西斯的攻击,法国的沦亡是法国统治者长期推行这一政策的直接结果。②牺牲了弱小国家的利益。③不利于反法西斯国家的团结对敌。

积极影响暂时还查不到、、、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 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引起的。由于一战后德国经济的再次崛起,开始不甘心《凡尔赛和约》对其的严惩和限制,暗中加紧恢复国力;
意大利因未能得到英法所许诺的领土而耿耿于怀;
日本在入侵中国等亚洲国家的同时,美英等国禁止向日本输送战略物资,导致日本对美国的报复野心,导致第一强国美国的卷入,世界大战彻底爆发。直接原因 是由于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沉重打击,德意日法西斯为摆脱危机,转移国内人们的斗争视线,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性质:第二次世界大战性 初期:法西斯的掠夺,侵略的战争. 1942年以后: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

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

德意日轴心国家的侵略,促进了反法西斯联盟的成立。

波兰灭亡后,美国担心希特勒的过分强大会成为自己的危险对手,决心帮助英国。1941年3月,美国国会通过租借法,授权总统用出售、转让、交换或租借的方式把军用品提供给 “对美国国防至关重要”的国家。这样美国实际已同英国结成同盟。

1941年8月14日,罗斯福和丘吉尔一艘军舰上举行会谈,发表了《大西洋宪章》。9月,苏联发表声明,支持宪章的精神。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等国家正式参加世界大战。1942年,美、苏、英、中等26个国家在华盛顿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宣布签字国保证在战争中互相合作,不与轴心国单独媾和。标志着反法西斯联盟的正式形成。

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历史意义

(1)德日意法西斯不断扩大侵略战争以及侵略,成为世界的敌人.这是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的基础.

(2)二次大战爆发后,美国出于自身安全和利益的考虑,改变了以往的"中立"态度,加强了对英国等国的援助. (3)同盟大大壮大了反法西斯国家的力量,改变了双方力量的对比,鼓舞了世界人民反法西斯的斗志,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根本保障.

党课结业考试论述题2022篇2

1.三个陕西是指“富裕陕西、和谐陕西、美丽陕西”。建设富裕陕西、和谐陕西、美丽陕西,是“中国梦”在陕西的具体实践,是陕西人实现“中国梦”的“陕西梦”,是全省人民的共同期盼和为中国梦增添浓墨重彩的陕西华章。

(1)积极推进城镇化。按照“做美城市、做强县城、做大集镇、做好社区”思路,积极打造大中小城市布局合理的城镇体系。推动西安建成彰显中华文化魅力的国际化大都市,把西咸新区建成创新城市发展的示范。推进有条件农村居民进城落户,继续实施好陕南、陕北避灾扶贫搬迁工程,进一步扩大重点示范镇范围。积极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模式,支持延安等城乡统筹发展实现率先突破。

(2)大幅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把城乡居民增收作为重中之重,全力打好城乡居民增收攻坚战,力争2020年城乡居民收入达到或赶超全国平均水平,人民生活更加富足殷实。实现农民收入超常规增长,切实提高城镇居民收入水平。健全城乡居民基本养老、医疗保险、最低生活保障和住房保障制度,发挥国有资本收益调节收入分配的机制,积极探索以房养老等新模式。

(3)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围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建立健全涵盖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职业教育的现代国民教育和公民终身受教育体系,完善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保障体系、大病救助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重大传染病应急防治机制,重点推进公共资源配置向农民、低收入群体倾斜,向县城、乡镇和农村社区倾斜。建立健全党委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

(4)推动文化发展繁荣。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弘扬延安精神,努力践行陕西精神。全面提高公民思想道德素质。高标准、高水平建设文化基础设施,创作陕西特色与时代精神相结合具有国内外广泛影响力的文化精品。创新文化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培育新型文化业态,打造文化支柱产业。

(5)加强民主法制建设。支持人大及其常委会充分发挥作用,完善协商民主制度和工作机制,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全面推进依法治省,探索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

(6)加快建设美丽陕西。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促进资源节约,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认真落实我省《主体功能区规划》,优化生态建设布局。加快“一山一江两河”综合整治,巩固退耕还林、封山禁牧、小流域治理和水源地涵养等成果。大力推进淘汰一批、转移一批、提升一批、兼并一批企业,集约节约利用资源,实施关中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程,推进“气化陕西”,加快关闭西安等大中城市周边的燃煤锅炉、改造西安周边一百公里内的燃煤电厂,搞好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

2.

3、怎样理解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 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从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指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到党的十九大对主要矛盾做出新的概括,这不仅生动地诠释了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建设发展所取得的全方位、开创性的重大成就,更是对我国发展新阶段的重大研判,突出了我们党一以贯之的人民情怀,更加关注人民日益增长的需要变化,更加强调人的全面发展,指明了我们今后发展的主攻方向和主要手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主要矛盾的新变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人民需要全方位升级成为主要矛盾中主体需求的新趋势,社会生产的显著性提高成为主要矛盾中客体供给的新现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凸显成为主要矛盾中矛盾主要方面的新难题。党的十九大报告对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进行了科学判断和准确表述,是对马克思主义矛盾学说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

(一)人民需要的全方位升级是主要矛盾中主体需求的新趋势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取得了全方位、开创性的历史性成就,实现了深层次、根本性的历史性变革,人民物质文化需要的满足程度已经得到了极大的跃升。在即将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时代,人民群众的需要已经整体上从生存型向发展型和自我实现型转向,对发展质量的要求更为凸显,这集中体现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日益增长、更为丰富的向往。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方面是物质文化需要这些基本的“硬需求”,这方面的需求在新时代不仅并没有消失,相反在基本满足的基础上有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则是随着民主意识、公平意识、法治意识、参与意识、监督意识、权利意识的不断增强,人民为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而提出更为广泛、更高层次的需要,即人民的需要从物质文化领域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全面拓展。从主体需求的新变化来看,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既反映了近 40 年来改革开放取得的辉煌成就,又体现着国家发展的人民立场,更蕴含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矢志不渝的为民情怀,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观,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伟大信念。

(二)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性提高是主要矛盾中客体供给的新现象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需求的新变化从根本上取决于社会生产的新进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需求最终由社会生产的发展状况所决定和制约。所以,新时代主要矛盾新论断的最为重要的依据在于“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 落后的社会生产整体上已经不再落后,甚至在世界上名列前茅,进而带动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升级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日益增长的多方位需求。

(三)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凸显是主要矛盾中矛盾的主要方面的新难题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更加突出的问题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 。发展的不平衡主要指各区域各领域各群体发展不够协调,从而制约了整体水平的提升。在经济总量不断增长、经济增速稳步提高的同时,全面依法治国任务依然繁重、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程度有待加强,文化创造的活力没有得到最充分的激发,民生领域还有不少短板、脱贫攻坚任务艰巨,生态环境问题没有得到充分的解决、兼顾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发展目标没有完全实现,军民融合发展还需要进一步落实。发展不充分主要指一些地区、一些领域、一些方面还存在发展不足的问题,表现为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不高,各领域的低端供给规模普遍较大,供给与需求之间存在脱节,导致人民美好生活的高层次需求难以得到有效满足,同时,发展的投入产出比较高,发展的可持续性备受考验,发展潜力还有待进一步挖掘。发展本身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打破平衡、实现充分的过程,不平衡不充分是常态问题,但是,当发展到了一定阶段,不平衡不充分成为制约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因素,它就变成了主要矛盾中矛盾的主要方面,我们必须紧紧围绕它、时刻关注它、认真解决它。

4、从“一带一路”战略谈谈习近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

“一带一路”———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路径

从人类历史的发展全局来看,“一带一路”既是经济发展的过程,也是东西文明对话的过程,更是建构未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过程。在此意义上,“一带一路”建设既是宏大的经济工程,也是艰巨的文化工程。“一带一路”是实现陆海乃至整个人类协调发展的大理念,是实现各个民族、各个文明共生共荣的大智慧。

(一) 基本目标和思路

“一带一路”的根本目标在于实现人类的和谐发展,以建构面向未来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个目标是建立在经济协调和高度发展的基础上,“一带一路”建设的基本思路,首先是在经济领域,要以经济互动搭建起 “一带一路”的大通道。其次,把握好 “带”和 “路”的不同属性和特点。要把 “一带一路”上升到文化领域和层面,在经济发展中实现文化的共生与共荣。再次,在打造好经济带、文化带的基础上,把 “一带一路”与人类共同命运的目标指向结合起来。无论是 “一带”还是 “一路”,都是是构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一种路径,是服务于全体人类和谐共生的。这种人类崇高目标和可能路径的统一,既是中国和谐文明传统的结晶,也是其对未来人类社会的一种阐释。

(二) 机遇与资源

我们正在迎来实施 “一带一路”战略的难得的时代机遇:一是我们国力的空前提升与国家和民族自信心的确立,初步实现了由过去相对弱势的被动应付向主动作为、主动承担相应国际责任和义务的转型;,二是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印度等文明古国的逐渐崛起,为传统大陆文明形成合力有所作为提供可能,我们不仅遇上了难得的机遇,也拥有相应的资源:一是经过改革开放而积累起来的经济基础即国家实力,成为推进 “一带一路”的坚实后盾;
二是文化资源,我们既有在东亚地区处于主流地位的儒家文化,也有能够与周边国家实现交流和互动的天然媒介即众多跨界民族及其文化,可为我们与周边乃至世界的互动搭建起天然渠道和平台;
三是作为文明古国和发展中国家,我们与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广泛和深厚的历史和现实的纽带和互补性,可为我们提供共有共享的理念基础。

(三) 基本步骤与措施

面对机遇,我们应有步骤地抓紧推进 “一带一”路建设:第一步是当前已经开始启动的经济带建设。我们所拥有的雄厚财力和高铁、高速路等现代技术,可在这方面大显身手;
第二步是与经济步骤相适应和配套的文化带建设。特别是在陆路方面,要积极开展周边外交,充分挖掘和利用跨界民族等资源,搭建尽可能符合实情,又能发挥其多方功能的平台。同时,在继续加强金砖五国 (包括印度、俄罗斯) 和上合组织(包括俄罗斯、中亚) 机构下与相关国家互动的同时,利用伊核谈判突破的机遇,加强与 “一带”沿线地区重点国家尤其是伊朗、土耳其等国家的沟通与交流,形成一个与阿拉伯/伊斯兰国家的合作互动机制;
第三步是在此基础上,形成一个由东方/佛教文明,经阿拉伯/伊斯兰文明到西方/基督教文明的对话互动机制,致力于覆

盖全球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构。

“一带一路”所包含的理念和所提供的战略路径,使“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了现实的可能性,理应加倍珍惜,全力推进!

5、论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的伟大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经验,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行动指南,为人类文明的发展进步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 、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理论概括和经验总结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产生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历程,是对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理论概括和经验总结,是新时代的思想精华。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中国具体实际,科学把握国内外发展大势,顺应新时代实践要求和人民愿望,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促使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

第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问题导向,针对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勇担重任,直面矛盾,解决问题。为实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党对人民许下的庄严承诺,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上实现突破,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出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最根本的保证,紧紧围绕保障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全面从严治党,落实管党治党责任,着力加强党的制度建设,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牢笼,以零容忍的态度惩治腐败,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第二,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有机整体。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了现代化建设各领域统筹协调、共同发展。

第三,推进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走和平发展道路,积极推动“一带一路”倡议,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实现自身发展进步的同时,推动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为世界各国的共同发展提供机会、创造条件。推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 使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事业成为同世界各国合作共赢的事业。

二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又立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际,实现了对党的指导思想的创新和发展。

第一,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渊源。

第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创新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

第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于新时代新问题,系统回答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和实践问题,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三 、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人民实践经验的总结和全党集体智慧的结晶,又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

第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新时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新的思想武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主要矛盾、总体布局和战略布局、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新时代的强军目标、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

第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凝聚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团结奋进的思想基础。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经过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检验,能有效指导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科学理论,其理论内涵、精神实质和实践要求逐渐被广大人民群众理解、认同和接受。

第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行动指南作用的发挥关键在于将其贯彻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全过程。

当前发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行动指南作用,最关键的是将其贯彻到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实践中。

四 、 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立足现代化建设实际和改革开放伟大实践,有力推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美丽中国全面发展。使国家的面貌、人民的面貌和中华民族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使中华民族迎来了由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从而为全球广大发展中国家呈现了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现代化之路。同时以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宽广的全球视野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为实现全球治理提供了中国方案。

第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立足基本国情和现代化建设实际,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有效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成功指引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在现代化建设道路上不断前进,为最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了坚实基础。

第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持久价值和永恒魅力,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倡导的重义轻利和共享理念,期望国家在交往中寻求最大公约数,通过增量实现利益最大化,实现双赢和共赢,为缓和以

至消除国家之间利益冲突,建立公正、合理、和谐的国际秩序和全球治理体系提供了新的思路。

第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实现全球治理提供了中国方案。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和“一带一路”倡议。

6、谈谈精准扶贫思想与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之间的关系?

一、精准扶贫思想的产生与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来,扶贫一直是党中央根据国内情况尤其是农村贫困状况开展的重点工作 。2013 年 11月 ,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湘西考察时,首次提出“精准扶贫”。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扶贫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要精准扶贫,切忌喊口号,不要定好高骛远的目标。”此后 ,中共 中央办公厅及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关于精准扶贫开发的方案与通知 。“精准扶贫”从理论到实践,进而形成科学系统的思想,其不是凭空而生抑或纸上谈兵,而是针对中国新形势下扶贫工作存在的实际问题提出的新举措,具有创新性 、长远性 、战略性,是对以往扶贫工作的继承、发展 、补充 、完善。

二、社会主义本质思想的产生与发展

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是不断探索的过程 。20世纪 80 年代起,邓小平多次提出 “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并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多角度 、多层次的阐释。1992 年春,邓小平视察南方并发表谈话,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经验,明确回答了社会主义本质这一重大问题 ,他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 ,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三、社会主义本质与精准扶贫思想内在关联

在当代,习近平指出:“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追本溯源不难看出,精准扶贫是新时期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继承。

首先,精准扶贫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重要目标。中国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仍存在一些现实问题——东西部发展不均衡、少数 民族地区资源匮乏、偏远地区基础设施不完善、农村收入方式薄弱单一等。目前,我国贫困人口仍有数千万,帮助贫困人员脱贫,为贫困人员提供生活保障,提升贫困人员的生活质量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的重要目标 。

其次,精准扶贫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的必要方式。社会主义以公有制为主体,不搞两极分化。所以,只有通过不断深化改革,推进精准扶贫,正确规划富与贫的资源分配,才能克服贫富分化,这也是社会主义道路的应有之义。

最后,精准扶贫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经途径。精准扶贫是一种精致、准确、细化的扶贫方式。精准扶贫思想是在探索共同富裕的路线,是 “共同富裕”的发展和延伸。农村和贫困地区未实现小康,中国就不是完全的小康,贫困问题没有解决,中国就无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因而精准扶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工作和艰巨任务 ,是实现广大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经途径。

三、社会主义本质观下的精准扶贫工作对策

社会主义本质要求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根据精准扶贫与社会主义本质的关联研究,以及“六个精准”的方向与要求 ,精准扶贫工作可从以下几方面展开。

(一)明确主体,精准识别,以人为本

要按照以人为本的理念,遵循公开、公平、民主、合规的原则,做好调查、建档、评议、监督、审核工作 ,以识别真正需要帮扶的贫困户。同时,还应针对确立的贫困户,建立动态、多元的数据库,以及时获取帮扶的贫困户信息,了解具体的帮扶情况,进而提高扶贫效果 。

(二) 因户而施,精准帮扶,授渔非鱼

精准扶贫应实现从“大水漫灌式 ”的全面扶贫到“滴灌武 精准扶贫的转变。扶贫并小是一刀切、大而全的工作,扶贫要深入了解和分析贫困人员致贫的原因,并提出切实可行的扶贫方案。“授之以渔而非鱼”,即通过更加明确的目标、有力的措施、有效的行动,提高

精准度,让贫困群众真正得到实惠。

(三)科学规划,精准管理,运筹帷幄

精准扶贫不是盲目无章的工程 ,而是系统的工程,在宏观上,政府应科学规划与指导;
微观上,应运用信息化手段对受扶人员和帮扶人员进行信息化管理。

(四)责任清晰,精准考核,重视反馈

扶贫成效如何,是否达成既定目标,需要及时有效的考核与评估。同时,通过定期走访受扶户,了解他们对扶贫政策与措施的看法,以对精准脱贫的效果进行定量考核,打破地方政府的信息垄断权,进而真正实现扶贫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的精准扶贫思想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的新产物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是人民走向共同富裕的精神武器。

7.《共产党宣言》是科学共产主义的伟大的纲领性文件,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诞生的重要标志,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伟大开端,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共产党宣言》发表一百六十多年以来,尽管世界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也随之发生改变,其中的许多原理和观点不仅没有过时,特别是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发展仍然具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启示。
启示一:要用《共产党宣言》的基本原则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
《宣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源头和思想源头。《共产党宣言》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有大半个世纪了,过去我们是在革命年代研究《共产党宣言》,现在是在改革开放条件下研究《共产党宣言》,试图从《共产党宣言》本身所讲的方法论和其所提供的一些基本思路,回顾和展望中国社会主义本身的发展。恩格斯曾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
启示二:理性认识资本主义、资本主义国家和资产阶级
《共产党宣言》以尚处于资本主义工业化早期阶段的欧州为写作的社会舞台,早期的资本主义既展现了令人惊叹的创造力,也相当程度地暴露了它令人恐惧的破坏力。所以,《共产党宣言》在很大程度上体现的是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但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采取的并不是简单否定的态度,而是采取理性分析的态度。资本主义作为一个制度,在历史上所起的作用,从现在来看,它所容纳的全部生产力还没有完全发挥。因为在某种意义上,资本主义还在不断地发展,还在前进,尽管步子很慢,有时候也遭到挫折,比如2008年延续至今的金融危机。但总体来讲,资本主义还在往前走,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对资本主义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即历史发展的总趋势确实是这样,社会主义必然要代替资本主义。但是这个代替的过程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历史过程。不是一蹴而就,也不是几十年,甚至于也不是一两百年就能够完全实现的。
启示三: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要和社会发展相适应
“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的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是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里面讲过的一段非常著名的话,也是马克思特别精辟、精彩的论断。它点明了人类未来的归宿和人类社会的远景。
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命题。每个人都可以结合社会的需要和自己的兴趣、特长,全面地发挥自己的潜能,既为社会作出最佳的贡献,又使自己成为真正全面发展的新人。当然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历史的过程,要和社会的发展相适应,现实的个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一方面,人是社会发展的目的,人本身的发展是衡量社会进步的尺度。另一方面,社会发展为人的发展提供物质和精神的基础和条件,决定并影响着人发展的程度和方向,人的自由与发展只有在自然、社会、人和谐统一的条件下才能实现。社会和谐的最高境界也即自由人联合体的实现。
8、“三大攻坚战” 是什么?内涵是什么?内容是什么?

(一)“三大攻坚战”是什么?

从现在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的攻坚战,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这一重要论断,体现了强烈的使命担当、问题导向和底线思维。

(二)“三大攻坚战”基本内涵:

(1)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

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重点是防控金融风险,要服务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促进形成金融和实体经济、金融和房地产、金融体系内部的良性循环,做好重点领域风险防范和处置,坚决打击违法违规金融活动,加强薄弱环节监管制度建设。要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提高财政支出的公共性、普惠性。

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一是要增强风险防控意识。要登高望远、居安思危,全面、清醒、深刻、与时俱进地认识和把握当前和未来经济社会发展中潜在的各种重大风险,找到防范化解的有效办法;
二是要牢固树立底线思维。坚决避免发生系统性、颠覆性风险;
三是要积极防范、有效化解重点领域的重大风险。加强对国际国内重点领域重大风险因素的调查研判、系统评估和科学管控,积极消除或控制各种存量风险,有效预防或减少各种增量风险。

(2)精准脱贫攻坚战

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要保证现行标准下的脱贫质量,既不降低标准,也不吊高胃口,瞄准特定贫困群众精准帮扶,向深度贫困地区聚焦发力,激发贫困人口内生动力,加强考核监督。

坚决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一是要进一步强化责任担当;
二是要构建政府、市场、社会协同发力的大扶贫格局;
三是要坚持突出重点、攻克深度贫困堡垒;
四是要深入实施东西部扶贫协作;
五是要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高精准脱贫效果的可持续性。

(3)污染防治攻坚战

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要使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减少,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重点是打赢蓝天保卫战,调整产业结构,淘汰落后产能,调整能源结构,加大节能力度和考核,调整运输结构。

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一是要清醒认识治理污染的紧迫性和艰巨性;
二是要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污染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 必须统筹规划、整体推进,但在具体操作中,又要分清轻重缓急、抓住主要矛盾;
三是要构建全民共治的污染治理体系;
四是要构建污染防治长效机制。

(三)三者关系

三大攻坚战既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攻克的现实难题,又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坚实保障。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保障;
坚决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全面小康社会重要的衡量标准之一。

9、谈谈习近平绿色发展理念的深刻内涵?

一、绿色发展理念的科学内涵

绿色发展理念是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和谐共生、和谐共荣为目的的发展道路、发展体制、发展方式和发展目标的价值选择,是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生态文明理念的基本内容,其核心是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和永续发展,与其它四大发展理念共同构成“具有内在联系的集合体”,是指导和引领我国“十三五”时期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基本理念。首先,绿色发展理念是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当

代体现。要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以实现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处,必须坚持绿色发展,走绿色发展道路。其次,绿色发展理念是生态文明理念的基本内容。作为指导当代经济社会发展新理念的绿色发展理念,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内容。最后,绿色发展理念融贯于五大发展理念之中,共同构成“具有内在联系的集合体”。

二、绿色发展理念的精神实质

对绿色发展理念的科学内涵的探讨,是为了彰显其精神实质,提炼其对指引我国“十三五”时期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应具有的方法论意义。绿色发展理念的精神实质就在于要求我们必须走绿色发展道路,其目的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共荣共生和永续发展。绿色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理念,必须把它放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体系中去解读,其蕴含的精神实质也必须放到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中去理解。因此,要从自然观、历史观、实践观和价值观四个层面来对其精神实质进行阐释。

首先,在自然观上,坚持绿色发展体现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就指出, “自然界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 “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正是人通过人的实践活动改造自然界并创造了人本身。在当代社会,坚持绿色发展,走绿色发展道路,建设好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的生态文明社会,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自然观。因此,绿色发展理念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即“天人合一”的马克主义自然观。

其次,在历史观层面,坚持绿色发展体现的是人的活动的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历史就是人的有目的的活动。但是,人的活动在其现实性上是受自然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所制约的。总之,人的活动必须遵循社会发展规律,必须将其置于环境的承载力之内来进行活动,真正实现人、自然、社会的和谐发展。绿色发展理念倡导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的新型发展理念,正是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精神品质的体现。

再次,在实践观层面,坚持绿色发展要求做到绿色发展的过程与结果的统一。绿色发展的过程与结果的统一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绿色发展的总体布局必须科学合理。二是在绿色发展的实践活动中,必须认真按照总体布局的具体举措和发展目标,并根据各地方、各领域的实际来贯彻实施。三是科学制定绿色发展的考核办法和机制。四是注重绿色发展成效,形成良性的反馈机制,不断修正绿色发展活动过程中的不足,以形成绿色发展的良性机制。

最后,在价值观的层面,坚持绿色发展要求做到绿色发展的行为、结果与目的的统一。绿色发展的行为和结果对绿色发展的目的就有了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方面,绿色发展行为必须遵循合规律性与合目的

性相统一的基本原则。另一方面,绿色发展的结果是检验绿色发展目的是否实现以及实现到什么程度的试金石。

三、绿色发展理念的时代意义

党中央在综合国力得到显著提升、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高、经济发展进入中高速增长的背景下,把绿色发展作为引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理念提出来,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第一,坚持绿色发展,呼应了人类对建设美丽家园的时代主题。在“可持续发展”的主题上,在建设“美丽地球”的共同目标上,全世界各个国家、各个民族和各个地区已经结成了人类命运共同体。

第二,坚持绿色发展,彰显了中国对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中国的决心和信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发展,彰显了我们国家对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中国的决心和信心。

第三,坚持绿色发展,深刻地表达了我国人民对建设美丽家园、优美环境的美好夙愿和强烈呼声。改革开放三十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升,人民的生活条件得到根本改善。但是,随着经济社会迅速发展带来的环境恶化、生态失衡等生态环境问题也给人们带来了烦恼和痛苦,坚持绿色发展,就是要把通过绿色发展创造的绿色成果给人民带来真正实惠,以增进人民福祉。

党课结业考试论述题2022篇3

【题目】

1. 联系自己的思想和实际,谈谈怎样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

2.试论端正入党动机的极端重要性。

3. 党为什么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

4. 党为什么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自己的最高理想和最终奋斗目标?

5. 试论如何端正入党动机?

6. 结合实际谈谈如何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争取早日加入党组织?

7.试论述一下当代大学生加强党性修养的必要性以及如何加强党性?

8.试论述入党积极分子学习遵守党章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9.结合实际 谈一谈作为一名普通党员 如何在本职岗位上带头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10.结合自身实际,谈谈作为一名普通党员,如何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脚踏实地做好本职工作

11.试论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重大现实意义

论述题:

1. 联系自己的思想和实际,谈谈怎样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

答案要点:

党的十六大确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实事求是,切实可行,催人奋进。

第一,认真学习好“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

第二,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立足本职工作,在党的领导下,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艰苦奋斗,开拓进取,建功立业。

第三,保持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充分发挥自身的先锋模范作用,带领广大群众一道前进。

2.试论端正入党动机的极端重要性。

答案要点:

入党动机是指一个人要求如入党的内在原因和真实目的。切实端正入党动机,是每一个入党积极分子争取入党的首要问题。

第一,端正入党动机,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思想基础。

第二,端正入党动机,是端正入党行为的前提。

第三,端正入党动机,是成为合格党员的起点。

第四,端正入党动机,是经得起考验的基础。

3. 党为什么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

答案要点:

第一,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科学的理论体系。

第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没有马克思主义,就没有无产阶级的革命运动;
没有马克思主义,就没有工人阶级的革命政党;
没有马克思主义,就没有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胜利。

总之,党只有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行动指南,才能认识和掌握事物的发展规律,制定不同历史时期的正确路线、纲领;
才能树立坚定的信念和必胜的信心,始终站在革命运动和建设事业的前头,带领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完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任务,进入社会主义的更高发展阶段,最终实现共产主义。

4. 党为什么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自己的最高理想和最终奋斗目标?

答案要点:

第一,共产主义是人类最理想的社会制度。

第二,共产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第三,共产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最高理想和奋斗目标。

5. 试论如何端正入党动机?

答案要点:

为了献身共产主义事业,更好的为人民服务,这是唯一正确的入党动机。树立这一正确的入党动机,不能靠天生,也不能靠后天自然形成,而只能通过不断学习、实践和改造主观世界,在此基础上和过程中逐步形成。

第一,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确立正确的入党动机。

第二,要通过实践锻炼,不断端正入党动机。

第三,要加强主观世界改造,加强党性修养,克服不正确的入党动机。

第四,端正入党动机,不是入党前一时的问题,而是一辈子的事情,要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

6. 结合实际谈谈如何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争取早日加入党组织?

答案要点:

第一,不断加强理论学习和党性锻炼,切实端正入党动机,努力做到在思想上首先入党。

第二,按照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一是正确认识和对待党员标准,明确努力方向;
二是自觉接受党组织的培养、教育和考察;
三是努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实际行动争取入党。

第三,严格履行党章规定的入党手续,争取早日在组织上入党。

7.试论述一下当代大学生加强党性修养的必要性以及如何加强党性?

必要性:1、是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需要

2、是大学生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需要

3、加强党性修养 是每个党员的终生课题

如何加强:1、政治修养是党性修养的重要基础 政治修养的目的就是为了使党员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

2、理论修养是党性修养的基石

3、思想道德修养是党性修养的核心

4、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修养是党员修养的必要条件

5、作风修养是党性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6、组织纪律性修养是党性修养的根本保证

8.试论述入党积极分子学习遵守党章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必要性:

1学习遵守党章是对入党积极分子基本要求

2学习遵守党章是入党积极分子了解党、认识党、 追求党的基本方法。

3学习学习遵守党章是入党积极分子端入党动机 加强党性修养 争取早日入党基本途径 。

可行性:

1认真学习党章 通读精读党章 掌握党章的基本内容 。

2深刻钻研党章 理解和掌握党章的精神实质 。

3自觉联系实际 努力实践与遵守党章 从而使自己的 思想行为符合党章的要求 。

9.结合实际 谈一谈作为一名普通党员 如何在本职岗位上带头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 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 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坚持以人为本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深化改革开放 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树立良好形象。

10.结合自身实际,谈谈作为一名普通党员,如何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脚踏实地做好本职工作

1 有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 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立身之本 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 都是共产党员保 持先进性的精神动力。一是牢固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二是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三是提倡和 践行共产主义道德。

2 忠实实践党的根本宗旨 具有带领广大群众前进的能力和本领 每个党员都要练就一身本领 在自己的岗位上努力 创造一流业绩。

共产党员危难时刻要能冲得出来 平时也要能看得出来。

共产党员是农民的 就要像史来贺那样让农村面貌一新 是产业工人的 就要像许振超那样 练就一身“绝活” 是知识分子的 就要像钱学森那样为科技事业建立功勋是领导干部的 就要像牛玉儒那样 甘当人民的“牛”。

3 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一是发扬求真务实的精神。二是坚持谦虚谨慎、艰苦奋斗。

三是自觉遵守和维护党的纪律。

4 是始终保持清正廉洁

11.试论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重大现实意义

答1 我们当前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的新的发展阶段 党所处的环境、党所肩负的任务、党员队伍的状况都发生了重大变化 这种新的形势和任务 对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2 虽然从总体上看 我们的党员队伍现状是好的 但是在党员队伍中也存在着一些与党的先进性要求不相符合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 严重地影响着党的先进性 影响着党在群众中的威信 影响着党的工作 损害了党和人民的事业。

3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共产党员只有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努力保持好先进性 才能做一个合格党员 也才能团结和带领广大群众共同前进 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党课结业考试论述题2022篇4

一、谈谈你的入党动机和入党后的打算

答:入党动机:我之所以要加入中国共产党,是因为中国共产党是有着光荣历史的党,是使亿万中国人在世界面前站起来的党,是带领中国人民摆脱贫困落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党,是坚持真理,实事求是的党,更是时刻为人民服务,危急时刻能挺身而出的党。

打算:今后我会更加努力地工作,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党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个人利益从党和人民利益,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克已奉公,多做贡献;
自觉的遵守党的纪律,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严格保守党和国家的秘密,执行党的决定,服从组织分配,积极完成党的任务;
维护党的团结和统一。密切联系群众,提倡共产主义道德,保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在一切困难和危险的时刻挺身而出,英勇斗争,不怕牺牲。以实际行动实践党的宗旨。

二、试述党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明确全国建成小康社会的五项要求?

答:目前我国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实现全面小康,还需要进行长时期的艰苦奋斗。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还需要努力实现新的要求:1人民民主不断扩大 2 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 3 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 4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三、怎样才能把握好坚持党的宗旨与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的一致性?

答: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的宗旨体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时代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不断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要体现人民的根本利益,共产党员要勇于为人民的利益贡献一切,始终想群众之想,急群众之所急,以实际行动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四、请结合实际谈谈作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如何不断加强党性修养,在行动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答:1在政治锻炼上,树立坚定的政治方法和政治主张。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首要的也是最重要的就是要有理想信念。其次,要顾全大局,学会站在全党、全国乃至全世界大局的高度观察形势,分析问题,只有如此才能使自己在政治上真正成熟起来。

2在理论锻炼上,努力学习和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深刻理解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的信念,用科学发展观来武装头脑,指导工作实践。

3在思想锻炼上,以无产阶级的思想意识和共产主义的世界观,去克服和肃清各种不正确的非无产阶级的思想意识。经常开展积极的思想斗争,抵制外部一些不健康思想的侵蚀,还要经常自我反省,不断清理和提出自己思想意识中不正确的东西。

4在组织纪律锻炼上,严格遵守党纪党规,执行民主集中制。

5在道德情操锻炼上,站到党性的高度,努力进行道德锻炼,改造思想意识,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共产主义道德品质,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6在优良作风锻炼上,增强忧患意识、创新意识、宗旨意识、使命意识。

7在新时期新要求下,做到理论学习,实践锻炼,反省自躬,自我改造。

五、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是什么?结合实际如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答:基本内涵:科学发展观,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如何贯彻:
1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要牢牢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坚实的发展。

2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坚持以人为本,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发挥人民的首创精神,保障人民的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3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建筑相协调。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使人民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4必须坚持统筹兼顾。坚持统筹兼顾,要求我们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中央和地方的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

推荐访问:党课 结业 论述题 党课结业考试论述题 党课结业考试论述题2022 党课结业考试论述题2022
上一篇:廉洁党课讲稿
下一篇:能力作风建设年党课讲稿【精选推荐】

Copyright @ 2010 - 2022 伯乐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伯乐范文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豫ICP备19029689号-1